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者: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18-05-15浏览次数:360

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课程代码:234010020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学分:40/2.0(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0学时)

需预修课程:环境学概论,普通生物学

适用专业:适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专业本专科教学

课程简介

环境管理学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问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环境管理研究、环境管理工作以及分析和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的能力。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 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1.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2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3环境管理的任务;

  2. 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2.1政府;

    2.2企业;

    2.3公众;

  3. 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3.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3.2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3.3环境管理学的内容。

    推荐学生看有关环境管理的课外读物:

    [1].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2]. 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

    [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教学要求:

  4. 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掌握环境管理的概念;

  5. 熟悉并掌握不同环境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理解和掌握生态管理的系统性和主要内容;

  6. 了解环境管理的各种手段,掌握不同管理手段的主要特征。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管理的概念,不同环境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难点:环境管理的各种手段及不同管理手段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I):可持续发展理论;

    1.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本理论;

    1.3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2.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Ⅱ):管理学理论;

    2.1管理学概述;

    2.2管理学的主要理论;

    2.3管理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Ⅲ):行为科学理论;

    3.1行为科学概述;

    3.2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3.3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4.1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

    4.2环境承载力原理;

    4.3三生共赢原理;

    4.4界面控制原理。

教学要求:

  1. 理解环境管理的三个理论基础,了解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 熟悉并掌握环境管理的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冲突协同理论,并对其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理解并掌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3. 掌握体现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的制度:环境标志和清洁生产。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难点: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 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1.1法律手段;

    1.2行政手段;

    1.3强制性环境标准;

  2. 经济型和激励型政策方法;

    2.1经济手段;

    2.2宣传教育手段;

    2.3科学技术手段;

  3. 鼓励型和自愿型政策方法;

    3.1环境信息公开;

    3.2环境绩效管理。

    教学要求:

  4. 熟悉并掌握环境管理的三类政策,按环境管理行动的主体来讲,其具体管理手段;

  5. 掌握环境管理的三种政策方法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并了解三种政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6. 掌握体现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的制度:环境标志和清洁生产。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管理的三类政策及具体管理手段;

难点:环境管理的三种政策方法的应用及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于不同的行为主体(政府、企业、个体),具体的政策方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 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

    1.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1.2环境标准:定义、功能、分类,以及制定环境标准的原理;

    1.3环境统计环境审计(环境审核),典型环境审计(审核)的工作流程;

  2.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2.1实验方法;

    2.2问卷调查方法;

    2.3实地研究方法;

    2.4无干扰研究方法;

    2.5案例研究方法;

  3. 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3.1环境模拟模型;

    3.2环境预测模型;

    3.3环境评价模型;

    3.4环境规划模型;

  4.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4.1环境信息及其特点;

    4.2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4.3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实例。

    教学要求:

  5. 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掌握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熟练掌握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6. 了解环境标准的定义和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掌握环境标准的分类以及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

  7. 掌握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并会运用该方法进行环境管理,如问卷调查方法;

  8. 了解环境管理的几种模型方法;

  9. 理解预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四大环境预测模型;掌握环境预测的工作程序并熟练运用环境预测的方法;

  10. 了解环境信息的特点,掌握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及特点。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难点:运用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去分析解决该环境问题。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1. 城市环境管理;

    1.1城市与城市环境管理概述;

    1.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21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1.22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1.23环境综合整治;

    1.24城市环境管理运行机制;

    1.3中国城市环境管理主要措施;

  12. 农村环境管理;

    2.1农村环境问题;

    2.2农村环保工作的挑战性;

    2.3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

  13. 流域环境管理;

    3.1基本概念(流域、流域环境问题);

    3.2流域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3流域环境管理的特点;

    3.4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3.5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4. 开发区环境管理;

    4.1开发区的定义;

    4.2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4.3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4.4开发区的环境规划管理。

    教学要求:

  15. 了解城市环境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并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并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能熟练运用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16. 理解农村环境的特点以及与城市环境的区别。了解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乡镇工业污染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和管理方法;

  17. 理解流域的概念并掌握流域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理解流域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和掌握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8. 了解开发区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理解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并掌握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内容。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农村、流域、和开发区环境问题的特征及管理内容;

难点:城市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和开发区环境管理各自的特点和难点。

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 气体废弃物环境管理;

  2. 水体废弃物环境管理;

  3. 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

    教学要求:

  4. 掌握各种废弃物的种类及概念;

  5. 掌握不同种类废弃物的主要管理途径。

    本章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种类废弃物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七章企业环境管理(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2. 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2.1建立内部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2.2防治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与废弃物;

    2.3推行清洁生产;

  3. 作为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3.1工业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3.2产品生产,销售过程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

    3.3对工业企业自身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管理;

  4.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

    4.1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概述;

    4.2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教学要求:

  5. 理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国家环境管理的相互关系并掌握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熟悉和理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并掌握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6. 理解并掌握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了解企业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掌握ISO14000系统标准的基本模式,理解并熟练应用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和要求。理解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源和控制途径。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并掌握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7. 了解并掌握作为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了解和熟悉工业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的4个阶段及其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应该理解,并掌握不同污染源的管理制度和清洁生产审计的概念和排污收费的制度。理解产品周期管理的思想。熟悉并掌握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要点;

  8. 理解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管理目标和结构以及运行模式;理解并掌握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和要求并能针对具体的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

  9. 掌握清洁生产的概念并根据清洁生产的内容要求进行案例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生命周期评价(LCA)”;清洁生产;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 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3. 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4.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5. 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6.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7. 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

    教学要求:

  8. 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熟悉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原因,掌握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9. 能应用各种自然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分析环境问题及选择措施。

    本章重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和管理方法;

    难点:能应用各种自然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并针对具体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环境管理简介(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1. 中国环境管理制度;

    1.1“老三项”制度;

    1.2“新五项”制度;

    1.390年代中后期的环境管理制度;

  2. 国外环境管理;

    (采用自学、学生准备材料,课堂讨论的方式)

    2.1美国环境管理的制度与基本策略?

    2.2美国环境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2.3欧盟环境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2.4日本环境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要求:

  3. 了解我国现行环境管理11项制度的管理目标;

  4. 熟悉并掌握这些管理制度的具体管理措施和程序;

  5. 了解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环境管理的特点。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环境管理11项制度;

    难点:运用环境管理11项制度,能进行环境管理问题分析。比较各国环境管理的特点,能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对各国环境管理方法取其长补已短。

    第十章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管理(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内容:

  6.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类型与特点;

  7. 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8. 我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

    教学要求:

  9. 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特点。熟悉并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10. 理解并掌握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的对象与内容。了解和熟悉全球环境问题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联合国环境署结构、任务与主要评价工作。了解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主要行动计划。熟悉并理解主要环境保护的保护目标及其采取的主要行动计划,包括《保护臭氧层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塞尔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了解我国参加的环境保护双边公约的概况;

  11. 理解我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并了解我国已加入和签署的环境保护国际协定。熟悉并掌握我国对重要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和立场。

    本章重点、难点: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可选择以下一种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1.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及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2.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及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张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标准书号:ISBN 978-7-040-37571-8

    参考书目:

  3.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标准书号:ISBN 978-7-040-20332-5

  4. 《环境管理学》,白志鹏、王珺主编,200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标准书号:ISBN 978-7-122-00893-0